3
Menu
01
關於我們 About Us
02
師資陣容 Professor
03
應屆作品 Projects
04
建築的樣子 Life
05
周邊商品 Shop
06
特別感謝 Sponsors
07
聯絡我們 Contact Us
Menu
© 2020 APRO+ Web Design
Designed by
APRO
+
關閉
0
共
0
件商品
總計
NT$
0
前往結帳
✕
會員登入
登 入
忘記密碼?
建立專屬帳號
只要再完成幾個步驟,即可完成帳號的註冊程序,
我 要 註 冊
03
首頁
應屆作品 Projects
都市/城鄉/社區 規劃與設計
城市遊聚/Stroll In The City
應屆作品 Projects
Scroll Down
城市遊聚/Stroll In The City
學生姓名:劉書辰
指導老師:吳宗綸/蘇育民
基地位置:台中-草悟道
關鍵字詞:串聯、休閒、開放空間
製作團隊:陳昱翔、林智宣
分享到
作品介紹
「
以城市開放空間,回應城市空間使用不均、空間配套之重要性
Take urban opening space as example, commit the importance about the space using imbalance and function planning.
」
以一篇論文「大城市與精神生活」開始討論這件事。
在這篇論文中,談及城市中的大多數活動,都關於這三件事情。這三個現象相互影響,造就了城市空間同質性,也使得城市中的活動,大多都帶有目的性。
在這樣相對緊湊的都市空間之下,開放空間就顯得格外重要:自由使用、機能彈性、變化性高的特色,讓周遭空間的緊湊有效的紓緩,也提供使用者一個慢節奏的空間。
我選擇的基地是草悟道-一條全長12公里的綠園道。北接博物館,南接國美館。在商業發展起來之前,這裡曾經是住宅帶。隨著2008勤美在此開幕,接著2012草悟道二期落成,加上文創風氣帶起的氛圍這裡的商業活動便開始大量發展起來。種種因素都形成了這塊基地複
雜的周遭環境。以目前當今的熱點來說,人潮大多分布在草悟道假日市集、目前新興的富地市場,以及南段的審計新村。而在這之間的,卻是一個大多數為住宅區的混合帶。以數據來說,這裡目前的住商比是1比2,涵蓋了幾棟大型商辦進去,仍然有三分之二的空間是住宅使用。這樣的空間項性與商業熱點明顯是不合使用的,這時候旁邊的開放空間就顯得格外重要。
以一篇論文「大城市與精神生活」開始討論這件事。
在此三處之間的草悟道,卻恰巧是尚未改造的,較為原始的模樣,這樣的規劃產生了一些使用上的問題:原先的道路邊幾乎沒有樹蔭,導致中間的路很大條,卻幾乎沒人走。且大部分人行道呈現平行狀態,使得道路與周邊比較沒有互動性。除此之外,現今的綠地也比較沒有太多機能,使得大多數空間沒有使用,變成種樹用。
所以有鑑於這些現象,我想去改變其現況,達到訴求的連接與互動。那我先去看了現在使用狀況,那我將活動狀態分為平日與假日的活動。以平日來說,使用者大多為在地者與上班族,會分布在各區的樹蔭或涼亭下,聊天或是野餐等靜態活動。動態則是會有一些居民在此遛狗或是慢跑運動等。假日活動才較為點狀分布,大多或在市民廣場遛狗遛小孩,富地市集逛街,或是在審計新村等重要據點。
那我也對應這些活動,去進行了空間特性的分析,以及機能的配置。
我將活動族群分為居民、旅客、上班族三大,去對應他們可能進行的活動,活動的狀況特性,去配置相對應的機能。
在路徑分析上,我先去分析了所有緊臨的街道,去了解他們的商業比率。由此我們得知在向上北路,以及向上路,是整塊基地商業活動最為密切的兩條街道。
得知這件事之後,我將所有道路出入口分做兩種情形:住宅動線,或是商業動線。與此同時,我也先列出在地人會去的地方,與遊客會前往的地方。像是先前說到的商業點,以及兩間廟宇。將此分類後,接著把所有路徑進行串聯而後彙整。得到基礎的路經規劃。在這之後,在補上一些支路徑來補強道路間的連結。
對應商業活動上,我希望有一條更為強力清晰的道路規劃,讓區塊間了連結更為強烈,因此我以商業活動路徑為原型,進行調整,得到一條道路,我將會以高架道路的形式,避開馬路所產生的阻隔,串聯南北的活動。最後放入先前分析的機能。
首先第一區,我選擇將北邊的富地市場延伸過來,因為目前的富地市場腹地太小,容易造成人潮擁擠的狀態。南邊我做了一條道路,去延伸兩間廟之間的路徑,除了對應這兩間廟性質上的相對(一間是土地公,一間市有應公)也加強這個出入口的重要性(前往模範市場的最近距離)
第二區,我規畫一個草地空間,原因是目前這邊的草地空間僅有市民廣場一處,到了假日就是滿滿的遊客。如果有一塊綠地是可以輔助市民廣場的性質,也許能夠達到加分的幫助也對應到這件事,我將高架道路在這裡下降,作為兩條之間的緩衝空間。
第三區,我安排了一超市空間,由於發現在這一帶的市場,距離南邊住宅區都有段距離。我在想如果這裡就有個小的超市系統,能夠提供日常生活的方便性,或許能成為一有效的開放空間。對此,我將第三區的向性定調為親近在地者的空間系統,也因此高架道路在此是沒有上下空間的。綠地空間我配置為戶外的休憩空間。可以供用餐或是休息聊天等。
第四區,主要定調為散步空間,我留了比較多的道路,讓使用者自由使用。高架動線上我將進出口分做兩邊,一邊往國美館以及停車場,兩邊往審計新村。
第一區向度剖面
第三區向度剖面
空間樣態模擬圖
部分設施細部
全域透視
回上一頁
相關作品
靜/Serenity
都市/城鄉/社區 規劃與設計
獨旅者天堂/Island Of Solo Traveler
都市/城鄉/社區 規劃與設計
遷流徙域 / Domain Migration
都市/城鄉/社區 規劃與設計
都市景觀中的不協調處/Inconsistencies In The Urban Landscape
都市/城鄉/社區 規劃與設計
社區客廳再延伸 / Extending The Community Living Room
都市/城鄉/社區 規劃與設計
學校
銘傳大學 建築系
住址
333
桃園市龜山區大同里德明路 5 號
電話
(03)
3507001#3157、3158
聯絡人
張秘書、黃助理
信箱
chaoling@mail.mcu.edu.tw
yyiting@mail.mcu.edu.tw
© 2020 APRO+ Web Design
Designed by
APRO
+